2800万青少年困在抑郁里,从幼儿园卷到高中,谁在逼垮下一代?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23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青少年群体,已经走到了进退两难的悬崖边,再往前走一小步,就是万丈深渊!最近几年,出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,青少年群体得抑郁症的比重正在大幅增加,全国18岁以下得抑郁症的孩子超过2800万,平均才13岁!这是什么概念?每三个抑郁症患者里,就有一个是青少年。最令人揪心的是高中生群体,简直就是抑郁症的重灾区,数据显示,接近44%的高中生患有焦虑障碍,39%的人患有睡眠障碍。这些孩子本该在操场上疯跑,本该享受着热情洋溢的青春,可现实呢,他们却连睡觉都成了奢望,一些孩子一天就只能睡5小时,早上6点就要爬起来背书,半夜12点还在刷题,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。

很多人可能会觉得:现在的孩子都太脆弱了,以前大家的生活水平还没有现在好,也都过得开开心心的,现在的孩子太不知足了。真的是这样吗?可研究发现,青少年大量抑郁,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。

现在的孩子都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?从娘胎开始,就被父母送上了人生的赛道,永远会有人在耳边告诉你,人生处处是竞争,年年都是关键期。刚上幼儿园就要开始学拼音,上了一年级,老师直接开始教英语对话,如果没有提前学,肯定跟不上,三年级要到处打奥数竞赛,每天大量的时间在刷题,连睡觉、喝水都恨不得掐秒表。很多父母,不关心孩子是冷了还是热了,只关心分数是多了还是少了,就比如泉州那个10岁的小姑娘,本来考了98分高高兴兴回家,结果父母劈天盖脸就是一顿输出:没拿到的那两分丢在哪儿了?孩子当场崩溃,后来确诊抑郁症,才10多岁就把“生活没意思”这样的话挂在嘴边。

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大量存在,完全不是个例,他们的生活,光是听都觉得很窒息。学习仅仅是孩子人生要过的第一关,到了高中很多老师都会说一句话:就苦三年,到了大学就好了!事实真的如此吗,当你以为考进一所大学就能成功上岸的时候,又被现实狠狠抽了个耳光。

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率能有多少,真实数据很多人都想象不到,就算你无比幸运找到了工作,薪水有一半的概率在5000元以下,还可能要996,不管你接不接受,这就是现实。

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?最大的责任在家长,很多成年人自己焦虑,生了孩子后,还要把焦虑传给下一代,多少独生子女被全家当做“翻身的希望”,从幼儿园就开始请补习老师,周末全部塞满兴趣班,孩子连出去跑一跑的机会都没有。

另一个推手是我们对人的评价体制太单一,把有没有钱定义为成功的唯一标准。除了考名校、进大厂、买房、买车,其他选择都被当做“不务正业”,在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下,多少孩子失去了自己,活在了父母的期望里,就像某个985大学生休学时说的那样:只知道要考名校,完全不知道为啥活着。

这种内卷的生活模式正在压垮我们的下一代,多少家庭压上了一辈子的财富,青少年的创造力被榨干,得抑郁症和空心病的比例大幅上升,最后呢,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。

我们再不认真反省、再不停止内卷,真的就晚了。现在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“电影院效应”,假设你去看电影坐在了第一排,当你站起来看电影的时候,第二排就会被迫站起来,同样的道理,最后就是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站了起来,只要有人带头站起来,最后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,这就是内卷产生的真正原因。

同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,同样是大学生找工作,老板问第一个大学生,人家要5000月薪,第二个人说只要4500,还接受加班,你猜老板会选谁,最后的结果就是,大家都拿着低工资,都在拼命加班。

现在该怎么办呢?有人说,要消灭那个第一个站起来看电影的人,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国家已经出手了。

2024年,中央首次提出了 “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”的口号,甚至把它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紧接着,又亮出了三记实锤:

第一锤砸向产业内卷。新修订的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专治低价倾销、恶意欠款,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加速产业升级,做大社会的蛋糕。

第二锤子瞄准了职场加班。今年最火的新闻就是“强制熄灯、赶人下班”!企业晚上9点必须关灯锁门,国家督查组全国查加班,还把带薪休假和消费券挂钩,你让员工休息好,政府给你发补贴。效果立竿见影,某电商企业试点了双休制度后,效率反而提升三成,谁说“加班就是效益”,现在看就是歪理。

第三锤直击教育焦虑。双减改革已经全面铺开,教育部联合17部门搞“心理健康专项行动”,家长学堂覆盖2100万家庭。北京上海试点每周一天的“无作业日”,杭州小学把“学会发呆”写进课表,深圳中学开“正念心理课”给学生降压,最给力的还是吉林,直接把心理健康纳入中考加分项,你不是要分数吗?好,孩子心态好照样加分!

一位抑郁症女孩的妈妈哭着说:“我推着孩子狂奔十多年,直到她倒下才明白教育是农业,不是工业。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花期,我们得学会等待。”希望更多家庭和企业,能成为守护花期的阳光和雨露,中国几亿孩子的未来,值得我们所有人温柔相待。